机器人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30年从“玩”纸飞机到“造”工业母机他做到了!

2024-05-26 05:24:01 机器人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宝儿,和爷爷说说,长大以后你最想干什么?”古朴的老街上,一位鬓角斑白的老人坐在摇椅上,用手中的纸飞机逗弄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我想把这个纸飞机变成真飞机,我想造大汽车,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孩子纯真的眼眸里闪烁着对机械事业的热爱和对成为科学家的渴望。这一个孩子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创新奖”获得者李兆维。李兆维,某大型国有企业副总工程师,第二届青少年科学技术创新奖获得者,主要是做数字控制机床研制开发工作。曾主持多个数字控制机床产品的开发研制工作,累计获批国家专利二十余项。

  2002年秋,辽宁沈阳,东北大学大成教学楼203教室里,坐在教室前排位置的大一新生李兆维正在聚精会神地上着大学的第一堂课,讲台上站着的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闻邦椿。

  说起这节课,李兆维记忆犹新,他对闻院士的印象是“个子不高,说话声音不大,但是字字铿锵有力”。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闻院士分享了他个人的科研经历,讲述了机械专业在所有的领域发挥的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前途,这让十八岁的李兆维不仅体会到了在科研创新过程中不断察觉缺陷、处理问题而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更让他对机械这个古老又年轻的专业满怀崇敬和向往。“一颗要致力于科研创新的种子深深埋进了我的心里,赋予了我从始至终坚持到今天的动力。”李兆维说。

  李兆维把2004年看成是他真正开始接触科研创新大赛的开端。“当时我在读大三,在王仁德教授的指导下参加了首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得了东北赛区一等奖和全国二等奖,这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激发了我对机械学科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兴趣。”

  同年,东北大学组队备战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李兆维也加入了这个由丛德宏、张云洲两位老师和其他八位保研的师兄师姐组成的团队。八个月的紧张工作,这支队伍共同经历了方案论证、机构设计、电路设计、机器人组装、机器人调试、总体联调等多个阶段,不断的总结改进让他们的机器人的性能和稳定能力逐步的提升,在2005年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中,时隔两年再次参赛的东北大学斩获季军,成为黑马。

  李兆维对这次比赛印象极其深刻。因为是时隔两年重新参赛,所需的资料、工具、材料都要从零开始,涉及机器人设计、试制、调试的所有工作也都要队员自己动手。为完成主力机器人“擎天柱”上核心部件的组装和调试,2005年的寒假,李兆维一直到腊月二十六才离开学校回家过年。在人机所车间,李兆维和丛德宏老师花了两天时间用锉刀一下一下地完成了纯手工打造的最关键零件“熊猫脑袋”,当这个纯手工零部件完成时,李兆维的双手已经麻木了,但是他却丝毫不感觉辛苦,只有满心的喜悦和满足感。最终全国季军的优异成绩使李兆维在实验室“矿电楼”“大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城的二楼半”没日没夜的奋斗有了回报。他说:“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走好科研创新之路的决心。”

  越接触越爱,越探索越渴望,几次参赛经历让李兆维越发坚定走好科研创新这条路。2008年他进入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继续在科研创新之路上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在东北大学六年接受的科研创新教育和参加科研创新比赛的经历直接影响了李兆维对未来事业的选择,他对2008年毕业至今十余年的工作经历也是颇有感触。“数字控制机床是‘工业母机’,也是机电液高度融合的产品,从毕业参加工作到现在,他始终战斗在高端数字控制机床研发第一线,在企业中他也获得了参与研发项目的机会,曾参与数控刀架、数控车床、复合机床等多个攻关项目,也曾经主导了多个系列升级产品的研制工作,还曾负责国际研发项目,让一些国外专家竖起大拇指。”

  时年三十五岁的李兆维自研究生毕业起从事制造业工作至今,十二年的科研工作经历使他逐步从一名设计人员成长为能够独挑大梁的研发负责人,这使他体会到能够学以致用是对他大学生涯以及奋斗历程的一种褒奖。如今的李兆维早已不是当时那个拿着纸飞机的孩童,但是他对机械的热爱始终未变,对制造业的初心始终未改,看着自己主持研发的多项机械部件用于制造业发展,这让李兆维感到自己在一步步地接近梦想。

  在采访的最后,李兆维动情地说:“在国家经济持续不断的发展,制造业升级需求逐步的提升,国家对自主创新逐渐重视的今天,每一个有志于创新的人都有机会不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对话李兆维,我们正真看到了他近二十年来矢志奋斗历程,对坚守科研创新之路的执着;我们正真看到了他将青春梦融入国家的发展梦,用科学梦丰富自己人生梦的坚持;我们也看到了他与祖国制造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这就是中国新时代科研工作者,这就是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创新奖”获得者李兆维。

首页
机器人
案例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