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整机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解读《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实施意见

2024-11-17 15:55:41 工业机器人整机

  (工信部联科〔2023〕249号)的通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罗俊杰对此进行了解读。现机经网全文刊发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传达了习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的重要指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为贯彻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要求,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以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实现产品高质量、企业现代化、产业高端化,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与信息化部等部门近日联合推出了《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质量为追求,以先进品质衡量准则为依据,以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目标,提出了新时期质量工作的重点任务和目标,恰逢其时、刻不容缓。

  质量是发展之基、利民之举、强国之策。建设质量强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促进我们国家的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法。党中央格外的重视质量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开展先进标准研制,推广卓越质量管理实践;要提升全面质量管理上的水准,加快质量管理成熟度跃升。《意见》是在“十四五”实施关键时期,制造业质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发展任务仍然复杂的背景下出台的。《意见》坚持贯彻落实《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按照《质量强国建设纲要》部署,对照党中央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对“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内的质量提升工作做出了统筹安排,是从全局和整体上推进和加强质量工作的纲领性、规范性文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推进实施卓越质量工程,是规范市场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市场需求加快向个性化、多样化、智能化演进,用户越来越倾向于更可靠、更绿色、更安全的产品,对质量和服务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相比而言,我国机械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不强,多数企业缺乏质量优势,质量管理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较为薄弱,未能摆脱低价竞争、以量取胜的传统模式,难以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高的附加价值的服务。通过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有利于促进市场规范健康发展,激发广大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内在动力,推动产品迭代升级,更好地满足众多购买的人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当前,全球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质量已成为重塑发展优势、重构竞争格局的决胜关键。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经济强国,其竞争力大多数表现在技术先进、质量过硬、品牌影响力大的领军企业上。我国机械工业总体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虽有一批充满了许多活力的企业迅速崛起,凭借成本、资源等优势赢得了较大市场占有率,但是真正能够跻身世界一流企业的还很少。通过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开展质量管理分级评价并推动评价结果有效应用,能够带领企业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识别质量短板,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当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技术迭代加速、应用日益广泛,这是各行各业企业一定关注的发展的新趋势。推进质量管理数字化,能够在全行业组织并且开展全流程质量在线监测、诊断与优化,减少质量损失,降低质量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通过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有助于深化智能管理工具的应用,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应用、加强质量保证能力建设,不断的提高决策科学化、管理精细化水平,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是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发展、体现国家总实力的重要产业。经过7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机械工业由小变大,实现了从简单修配到生产单机,再到制造大型先进成套装备的飞跃发展,建成了产业门类齐全、产品品种丰富、成套水准不断提高的完整产业体系,自2009年以来产业规模已连续14年稳居全球首位。近年来,在全球新冠疫情冲击、国际地理政治学冲突和高烈度贸易摩擦的复杂形势下,我国机械工业继续保持稳增长的良好态势,为国民经济与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截止到2022年末,机械工业资产总额达到32.5万亿元,规上企业11.1万家,在中国工业中占比分别达到20.8%和24.7%。2022年完成进出口总额第二年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1.07万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7400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4104亿美元,均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在规模增长的同时,我国机械工业质量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制造产品供给的数量、质量和档次显著提升,发电设备、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涌现一批领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获证公司数已位居世界前列,促进机械工业质量提升的良好工作局面正在形成。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机械行业是我国最早引进全面质量管理和施行QC质量小组的行业,ISO9000系列标准在行业也推行多年,但重取证、轻运行的现象仍然都会存在,企业获证后缺乏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和提升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对质量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关注不足,让企业难以对自身发展趋势和质量管理价值有清晰明确的认知。因此,急需推进实施卓越质量工程,发挥标准的支撑引领作用,带领企业在重视质量、保安全底线的同时,实施持续改进,拉质量高线,以卓越质量为牵引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意见》首次提出了依据标准开展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等级规划区分。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体现在管理体系有效性、质量管理数字化、企业持续成功的能力、全过程质量绩效等方面。在工信部科技司的指导下,2023年9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10家行业组织共同发布了《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估规范》团体标准。

  该标准以我国制造业企业管理现在的状况为出发点,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标准、方法、工具和优秀企业的有益实践,创新开展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价,将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等级由低到高划分为经验级、检验级、保证级、预防级、卓越级,是应对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和竞争态势的重大探索,旨在带领企业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加强质量管理数字化应用水平、激发企业自我改善提升的内生动力、增强全过程质量绩效,促进企业提升质量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意见》从当前质量工作开展的实际,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确立了坚持把创新作为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企业主体责任、坚持遵循“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坚持分级指引持续提升质量水平、坚持系统推进的根本原则,分解了四个方面19项重点任务。按照《意见》要求,各地各行业要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带领企业深入开展质量管理能力评价,不断的提高质量水平,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开展试点示范,多维度、多视角、多层面扩大宣传先进典型。下一步,我们将组织企业落实政策要求,营造追求卓越良好氛围,推动行业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具体而言,抓好四方面主要工作:

  质量不是口号,是信念和核心竞争力。要持续推动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质量是企业生命”理念,切实把质量工作落实到研发生产经营全过程,要确保质量战略定位、发展趋势等保持延续稳定。特别是要强化企业最高管理者质量意识,明确领导责任,推动资源整合,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全面贯彻质量文化建设标准,树立和倡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质量理念。切实带领企业以用户为中心,将用户满意作为质量工作的第一个任务。同时,要积极组织并且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有效调动全员参与质量提升的主动性、积极性。

  管理创新是质量发展的源泉。要持续带领企业建立先进质量管理体系,科学识别质量提升关键要素,找准短板弱项,制定针对性强的质量改进目标和工作举措,深化精益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推广运用,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测试等全过程加强质量管控,持续提升全生命周期质量水平。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应用,将质量提升与管理、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一体化推进。支持企业加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试验验证、检验测试等能力建设,提升质量控制水平。支持企业将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纳入质量管理体系,沿产业链明确质量指标与要求,实施质量技术联合攻关和质量一致性管控。

  科技创新是质量发展的引领。鼓励企业运用数字孪生、可靠性设计与仿真等技术开展新产品质量失效模式分析,实现关键质量指标的设计优化,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确定最优设计的具体方案,提升智能化质量策划水平,从源头防止质量风险,解决质量上的问题。支持企业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制作的完整过程的数字化控制、网络化协同和智能化管理。推广全生命周期综合保障数字化和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提高质量保障水平。推动企业建立质量数据管理制度,运用数字技术对质量数据来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深入挖掘质量数据价值。

  科学评价是促进质量提升的动力。坚持带领企业依据先进品质衡量准则定期开展质量管理能力自我评价,检视问题,精准施策,激发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推动企业建立质量绩效评价制度,科学评估质量管理的财务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指引企业按照经验级、检验级、保证级、预防级、卓越级的攀升路径逐级或跨级提升质量管理上的水准。推动企业建立质量绩效评价制度,科学评估质量管理的财务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发挥质量管理能力评价结果对实现质量目标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建立质量评价结果采信机制,激励企业向卓越迈进。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是机械行业综合性行业组织,是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与市场治理的重要力量。卓越质量是行业追求的目标,我们将积极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着力推行卓越质量工程,着力推动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更大贡献。

首页
机器人
案例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