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整机

一周大数据 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建设加速、“三网融合”撬动数字化转型让城市更加智能、智慧

2024-12-13 09:00:43 工业机器人整机

  11月3日,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创新发展大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举办。大会期间,北京联通与通州区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携手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展开场景合作,强化通州区5G-A、F5G-A、IPv6等新一代通信基础能力提升,增强副中心发展新动能。

  据悉,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启动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建设,主动探索创新监督管理方式,打造数据基础制度综合改革试验田和数据要素集聚区,促进数字化的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通州区将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通州片区)建设作为副中心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努力构建数据流通的“通州模式”。

  记者了解到,通州区加速数据企业集聚发展,目前已有数智先行、勾正数据等40余家企业落户,已打造4处产业承载空间;聚焦数据专区,搭建应用创新场景,成立了文旅数据专区创新联合体,征集包括客流、影视等行业和领域超30个数据目录,发布大运河“万舟骈集”数实融合文化体验场景等10个应用场景;筑牢数字底座,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腾龙万国、汇天网络绿色化通用算力中心升级改造,完成亿安天下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项目选址,高级别无人驾驶示范区3.0扩区完成。

  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陈海波表示,北京联通与通州区合力打造了“联通可信数据空间”,以新型产业创新平台赋能政府、企业、高校。未来,北京联通将充分的发挥5G、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优势,深化与通州区政府、企业等各方合作,协同发展数据要素市场生态圈,全力助推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

  城市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单元,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综合载体,也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普陀区围绕“让城市更加智能与智慧”的愿景,展开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精心布局了“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以及“一网协同”的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了数据资源共享及“一张图”服务功能的应用。关切于城市码“随申码”的应用、长三角跨省通办、营商环境建设服务等关键领域,成功开发了一系列体现“三网融合”特点的实际应用案例,致力于构建一个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城市数字化治理模式。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城市管理正逐步从传统的模式转向智能化、智慧化的新时代。普陀区的“随申码”应用正是这一转型的生动实践,它不仅提升了城市服务治理水平,更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的典范。

  “随申码”的全方位拓展,实现了“人、企、物”码关联融合的综合性应用,这强化了其作为城市服务管理的重要入口功能。通过这一平台,各类主体能轻松的获得权威、精准、便捷的数字化服务,这正是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的必由之路。例如,普陀区推行的“检查码”,让企业在多个领域接受检查后,能够最终靠扫码查看检查结果并进行评议,实现了监管的透明化和高效化,有效提升了监管效率和企业满意度。

  此外,“企业码”的体检功能通过打通多部门的数据壁垒,为公司可以提供量身定制的“体检报告”,这不仅体现了大数据的应用,也是智能化服务的体现。而“靠谱解纷码”的推出,则在全市率先实现了纠纷解决的数字化,让市民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轻松办理纠纷登记业务,这是智慧化城市管理的典型案例。

  在社区管理与服务方面,普陀区利用“随申码”技术,建立了“一铺一档”和“一小区一档”,推出“码上乐龄”应用,实现了居民扫码享服务和管理人员闭环管理。这种创新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也加强了社区的智能化管理。在教育监管领域,“一码公示”的实施,通过公开办学信息和培训机构核检结果,引导依法合规办学,这同样是大数据和智能化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通过这些措施,普陀区不仅提升了城市服务的便捷性和治理能力,也为居民和公司可以提供了更高效、透明的服务体验。这些实践表明,数字化转型是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它为居民和公司能够带来更多便利,同时也展现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广阔前景。普陀区的这些创新举措,正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们让城市变得更聪明、更智慧,为城市的未来描绘了美好的蓝图。

  城市运行的智能化和网络化正在重塑政务服务的面貌,使之变得更高效便捷。普陀区通过数字化转型,依托长三角虚拟窗口管理系统,实现了政务服务的“全程网办”和“材料免提交”,这不仅提升了政务服务的效率,也极大地便利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真正的完成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王女士的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业务就是这一理念的缩影。她居住在普陀区,却需要办理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的房产补证业务。通过长三角“一网通办”虚拟窗口管理系统,普陀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事务中心与合肥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的紧密协作,使得王女士的业务在不到半小时内就完成了。这一高效流程展示了数字化政务服务的力量,让群众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城市智能化带来的便捷。

  同样,普陀区社保中心推出的“预约帮办”服务,也为像赵女士这样的办事群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赵女士在办理社保业务时,由于未携带网办介质和相关材料,无法现场操作。普陀分中心工作人员推荐了“预约帮办”服务,并通过手机扫码为她做相关操作。这项服务让办事群众在网办过程中遇上问题时,能够最终靠手机扫码“预约挂号”,在约定时间得到“帮办”工作专班人员的电话帮办,甚至远程帮办,提供了贴心专业的服务,让办事群众享受到更方便、顺畅的政务服务新体验。在企业住所登记业务方面,普陀区的“住所便利化服务一件事”和“靠谱云址”板块的上线,为商场租户和产权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办事效率,也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办事体验,体现了城市智能化网络化让人民城市治理更有效、更高效的理念。通过数字化转型,普陀区的政务服务变得更便捷高效,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便捷、更普惠,这是城市智能化网络化发展的生动体现,也是让人民城市治理更有效、更高效的有力证明。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楼宇经济的高效管理成为了推动城市发展的新课题。普陀区通过推出楼宇数字地图,巧妙地应对了这一挑战,利用数字化手段为楼宇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新活力。

  该地图在“一网通办”和“随申办企业云”平台上拓展了楼宇查询应用,将普陀区内233座楼宇及其旁边的环境数字化呈现,通过遥感技术等手段采集并分析楼宇及其旁边的环境数据,利用GIS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精准掌握楼宇信息,包括地理位置、所属街镇/地区中心、轨道交通信息、建筑面积等关键数据。

  企业用户都能够通过“一网通办”企业专属网页PC端和“随申办企业云”移动端入口,快速检索全区楼宇信息,实现一秒触达、一体展示、一手掌握的便捷查询体验。楼宇信息的自动更新依托于普陀区“智慧楼宇管理系统”,通过数据汇聚和数源对接,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让楼宇数据“跑路”,保持信息的新鲜有效。

  楼宇数字地图还提供了服务链接功能,企业在查询后如需进一步咨询,可以直接联系客户服务专员,享受个性化服务,从而提升了楼宇管理效率和企业用户的体验。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优化了楼宇经济的管理,还为楼宇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普陀区的实践证明,以“人民城市”理念为引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可以轻松又有效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让城市运行更聪明、更智慧,让人民生活更便捷、更普惠。未来,普陀区将继续深化“三网融合”应用场景,构建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城市数字化治理模式,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近些年,国内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新职业——碳排放管理员、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生成式AI系统应用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用户增长运营师、会展搭建师、网络主播……职业不断“上新”与产业焕新紧密关联。无论是国家“双碳”战略深入实施,还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迭代,均会催生更多的新职业。

  伴随新职业持续发布,劳动者的就业选择越发多元。同时,其就业形态、权益保障等问题也备受关注。

  作为国内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咨询服务提供商,麦可思数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麦可思公司)今年针对我国2023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做了调研。该公司研究人员发现,2023届本科毕业生从事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3个职业的平均月收入依次为8305元、7620元、7243元,较同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分别高2255元、1570元、1193元。

  “上述调研所涉样本达到14.3万人,共覆盖了573个职业。”麦可思公司传媒负责人谌超和记者说,仅从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部分新职业的薪资来看,它们的确呈现出一定的竞争优势。

  近些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不少新职业。其中,仅今年就有19个。记者发现,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入选了2020年新职业名单,而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为2021年发布的18个新职业之一。

  “新职业与国家战略、市场需求相匹配,存在较好的发展前途,这正是其具有较大吸引力的重要原因。”谌超说。

  何为新职业?这是相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职业分类大典》)而言的,主要是指没有收录进《职业分类大典》里的新的职业序列。“对新职业信息进行征集、规范和发布,能提高新职业的社会认同度,扩大劳动者的就业选择空间。此外,发布新职业、开发新标准,可以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设计和教材开发等提供相关依据和参照,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今年9月下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解释称,新职业具有两个基本内涵,一是社会经济运行中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人员在从事这样一个职业,二是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和技能要求。

  《职业分类大典》于1999年颁布,此后历经两次修订。现行版本为2022年修订版,共收录1639个职业。作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企业人事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范巍曾参与过《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他和记者说,加上今年新公布的19个新职业,如今受国家正式认可的职业已有1658个。其中,与制造业相关的职业有674个,占比达40.7%。

  2019年,王萧迪开始关注到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综合能源服务员等“绿色职业”。目前,他担任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碳中和研究中心市场总监。

  “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的主要职责是对新建建筑进行节能减排咨询、方案设计,以及对现有建筑提出节能减排优化改造策略与方案。”王萧迪和记者说,近些年,合同能源管理、建筑机电设施、物业管理服务等领域企业,对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综合能源服务员的招聘需求量较大。

  眼下,尽管王萧迪所在的公司未直接设置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综合能源服务员岗位,但拥有从事节能减排咨询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从事综合能源运维管理的物业管理人员。“目前,公司旗下从事节能减排咨询服务的员工超过10人。”他说。

  记者获悉,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于2022年进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新职业名单。在当年的名单中,一并入选的与绿色发展相关的新职业还包括综合能源服务员、碳汇计量评估师。

  “绿色职业”受追捧,与国家“双碳”战略紧密关联。2020年9月,我国正式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近些年,‘双碳’战略贯彻实施使我国与绿色发展相关的职业数量持续不断的增加。”范巍对记者表示,“绿色经济”是高效能的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未来,发展“绿色经济”将催生更多的“绿色职业”。

  据了解,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修订版将碳排放管理员、碳汇计量评估师等新兴职业纳入,共标注了130多个“绿色职业”。

  王萧迪和记者说,近些年,为贯彻国家“双碳”战略,公司结合项目实际的需求,相继增设了负责城市更新低碳策划、绿色生态城区咨询、合同能源管理等新业务的岗位。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断迭代,正在改变传统行业,并促使就业市场结构发生变化。

  尽管人工智能会对就业市场产生冲击,但谌超对未来并不悲观。“人工智能也会带来一些新岗位。比如,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今年联合发布的19个新职业中,就有生成式AI系统应用员、云网智能运维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等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衍生出的新职业。”她说。

  天津汇智星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智星源)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成立于2017年。目前,该企业具有大语言模型、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AI核心技术。汇智星源人力资源部经理牛慧和记者说,该公司现在存在生成式AI系统应用员39人、云网智能运维员10人。“去年10月,汇智星源设立了生成式AI系统应用员岗位;今年5月,又设立了云网智能运维员岗位。”她说,公司相继设立新岗位,正是为了更有效地推动生成式AI产品、技术落地应用和维护。

  据牛慧介绍,汇智星源正发力政企数智化垂直领域的场景。截至目前,该公司生成式AI产品和解决方案已在7个省级平台、50多个城市实现规模化应用。“仅就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应用来看,公司目前还设有大模型开发算法工程师、大模型产品经理、大模型应用开发工程师、大模型测试工程师、大模型运维工程师等诸多岗位。”她说。

  “数字经济发展和智能化水平提升,会带来新的就业岗位。”范巍对记者表示,未来,人工智能确实会替代现有的一些岗位,但其对就业市场的整体影响是利大于弊。此外,养老、家政、托育等社会服务领域也将涌现新职业。

  碳排放管理员在2021年被纳为当年的18个新职业之一。3年来,越来越多就读有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从事该职业,刘子暄就是这里面一位。今年7月,她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毕业,入职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渤化集团)生产技术部,担任碳排放管理员。

  刘子暄在学校曾学习涉及碳排放的课程,包括碳排放大数据以及节能技术等。这些知识储备为她担任碳排放管理员提供了很大帮助。

  刘子暄和记者说,目前,其工作主要是算碳、管碳、降碳。具体来说,包括开展碳排放核算、编制碳排放报告,及时了解政府对于节能降碳工作的最新要求,实时监测碳市场行情报价走势,以此制定集团碳相关领域的工作方案,包括对项目进行降碳管理,一直在优化集团碳资产,降低碳履约成本等工作。

  不久前,刘子暄被安排到子公司——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轮岗。在此期间,她发现,该公司在制盐时,有蒸汽消耗较高的问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她与工艺员讨论,提出改造生产的基本工艺方案。改造完成后,预计每小时盐产量增加1吨、生产每吨盐将减少蒸汽排放0.12吨、节约标煤848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86吨。

  据了解,去年9月,碳排放管理员国家职业标准正式出台。一些业内人士曾公开表示,随着“双碳”战略不断推进,专业的碳排放管理员存在比较大缺口。在求职网站上,许多企业正在招聘碳排放管理相关岗位人员,薪酬大多在6000元至2万元不等。

  渤化集团生产技术部副部长王学磊和记者说,此前,集团总部未专门设立碳排放管理员岗位,而是通过下属控排企业依规设立碳管理人员,对企业碳资产来管理。随着“双碳”有关政策陆续发布,行业内的先进企业陆续设立相关岗位并成立碳资产管理公司,对碳资产进行专业化管理,集团也认识到设立碳排放管理员的重要性。

  据王学磊介绍,碳排放管理员上任,盘活了集团内部资源。“通过统筹本年度集团内部碳排放配额的盈余,我们已解决了下属公司约15万吨的配额缺口,降低了采购成本。”他说。

  从小就对机器人感兴趣的张士成,自2019年起入职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他有焊接专业背景,大学时曾参加机器人社团。目前,他负责解决机器人后期的技术和故障问题。

  张士成和记者说:“客户在购买或租用机器人后,我们会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和机器人调试,客户在使用的过程中遇上问题也会随时向我们咨询。我们在接到消息后到现场维修,如果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会将机器人拆卸下来返厂维修。”

  机器人故障涉及两方面问题,一种原因是软件、另一方面是硬件。张士成和记者说:“软件故障通常是程序出现bug(缺陷)需要修复,而硬件故障常见的有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碰撞等情况。”

  由于客户遍布全国,他经常出差。据介绍,该公司配备了十几名有关技术人员,每人负责不同片区。而张士成负责东北和华北区域,其客户大多是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和汽车总装厂。

  “我们的工作不太规律,也许之前还比较轻松,突然就忙起来了。就在10月,我去了十几个城市,包括天津、哈尔滨、长春、大连、北京等。”他和记者说,在这十几个订单中,许多问题是需要一两天解决,其中,最简单的只需两三个小时,复杂的则要花费一周左右的时间。

  “最近,客户的机械臂关节内部电机坏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能在现场修好,精度也会受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将它拆卸下来,返厂维修、调试。小型机械臂通常只有三四十斤,而这款大型机械臂重达上百斤,拆卸、运输、维修、安装都是大工程。”他说。

  在工作5年间,张士成接手过上千台机器人。随机器人技术水平更迭,他也在不断汲取最新的机器人前沿理论知识,提升个人的技术水平。

  机器人行业发展已被按下“加速键”。工信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近3年,我国新增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470台;10年间增长了近19倍。

  在张士成看来,如今,机器人不断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业前景毋庸置疑。快速的提升的机器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将十分可观。

  记者在求职网站上了解到,许多科技型企业和设备生产企业都在招聘机器人技术有关人员,主要涉及机器人测试、辅助机器人操作、提供现场技术上的支持等工作内容,月薪在6000元至2.5万元不等。

  在今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公布的19个新职业中,会展搭建师位列其中。该职业被定义为从事会展活动场地的搭建和布置,以及负责会展活动结束后的拆除和清理工作的人员。短短两行字道不尽这样一个职业的全貌。从业十几年的会展搭建师夏玉池的故事,让这一职业更立体、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2011年开始从事会展搭建工作的夏玉池,曾就读空间设计专业,目前主要负责布展的策划、设计、运营、执行及现场服务等工作。他就职于天拓国际展览(北京)有限公司,该公司在北京、天津设立了双总部,曾服务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全球数字化的经济大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众多大型展会项目。

  夏玉池和记者说,会展搭建师的每个项目通常耗时数周至数月,整体工作大致可分为前期准备、项目执行和后期工作三个阶段。

  前期准备包括与客户沟通展示内容、预算,现场测量场地,展位设计,制作施工图等。执行阶段包括根据准备搭建材料和设备,制定施工计划,展位搭建等。后期工作包括验收交付、撤展、清理场地等。

  在夏玉池看来,会展行业不分淡旺季,会展搭建师也只有忙和更忙两种状态。“上上周我还在北京,这几天才回天津,下周要去深圳,一年下来,至少要跑十多个城市。”用他的话说,“我们跟着会展跑,哪有展,我们就去哪。”

  夏玉池和记者说,会展搭建师经常在前一年接到次年订单,用两三个月的时间沟通设计的具体方案,然后在会展召开前几日入场搭建。但他们也会有临时参展的订单,最紧急的一次,在会展开幕前4天才接到通知。

  “那4天我们几乎没合眼地连轴转。”回忆起彼时的经历,夏玉池满脸苦笑,“当时,有一家公司临时决定参展,布展面积大约三四百平方米。我们接到订单后,立即赶往当地,在甲方办公室和客户一边沟通方案一边出施工图,同时,工厂制作着展台结构等搭建材料,然后直接运输到现场布展。”

  中投顾问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会展行业发展迅猛,会展经济预计2025年将突破1万亿元。

  行业蒸蒸日上让夏玉池很看好会展搭建师的职业前景。据他透露,该职业的收入包括基础工资、提成、奖金等。“这个行业的提升空间很大,从业者月薪基本在万元左右,而比较好的公司每月基础工资就有上万元,‘金字塔尖’的那部分,年薪能达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他和记者说,现在不少高校都在开设会展有关专业,如今会展搭建师已被纳入新职业,这将推动该职业专业化发展,成为求职人和企业眼中的“香饽饽”。

  当前,新就业形态正不断受到重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确指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按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界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主要指线上接受网络站点平台发布的配送、出行、运输、家政服务等工作任务,按照平台要求提供平台网约服务,通过劳动获取劳动报酬的劳动者。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企业人事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范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新就业形态是伴随着平台经济快速地发展而产生、依托网络站点平台就业的工作模式,具体从业者包括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互联网营销师等众多人员。“去年发布的全国总工会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的最终结果显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约占全国职工总数的21%。”他说。

  “新就业形态的‘新’,体现在上班时间、劳动关系、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诸多方面。也正是因为有这些新特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也遇到一些新问题。例如,在上班时间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较为灵活自由,但如何科学确定工作量和劳动强度、保障休息时间相对来说比较难;在劳动关系上,很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属于灵活用工,这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政策带来新挑战。”范巍坦言,除了这样一些问题外,新就业形态从业者也出现“内卷化”,这造成其上班时间变长,平均收入下降。

  针对权益保障问题,范巍建议,我国应制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明确休息规则、建立职业伤害处理机制等。同时,我国还应从发布新职业入手,明确新就业形态相关职业的技能要求和课程规范,提升从业者素质,让新就业形态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首页
机器人
案例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