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江西省工业生产稳步增长,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明显。1至11月,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4.4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快速地增长的背后,哪些支撑因素需要我们来关注?尤其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江西省装备制造业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迈向高端、提升竞争力?记者深入南昌、抚州、赣州等地进行了采访。
太空中的飞船、天空中的飞机、地面上的汽车、海洋中的舰船,它们的“出生”不能离开机床。因此,机床也被称为“工业母机”,其加工精度直接影响精密零件的制造水平,是装备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关键保障。
位于抚州高新区的江西中志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42台2米高的“大块头”正高速运转,顷刻间,一件件精密零件便行云流水般地制作完成。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中志精密执行董事盛圣华说,创办于去年8月的中志精密,从南昌采购了42台高精密数字控制机床,组建了2条定制智能化柔性生产线。得益于产品精度高、性能好,中志精密快速融入新能源汽车产品供应链,并开拓家电领域应用新场景,成为格力、美的等企业的供应商。
“长期以来,精度是卡住我国高端装备产业链安全和机床行业市场竞争力的一根刺。”作为中志精密的高精密数控机床供应商,江西佳时特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白钰介绍,2007年,佳时特自主研发的首台机床,精度达10微米。今年3月,最新研发的高精密五轴数控机床通过技术认定,全程精度达1微米,精度达到国际同类领先水平。
“从10微米到1微米,一路走来太不容易了。”白钰表示,公司连续十多年将营收的15%以上投入技术创新,累计获得100多项国家专利,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由于知名度不够高,佳时特在市场开拓上面临一定困难。为此,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与抚州市共同谋划,用共享制造的理念,促成了中志精密的成立,既为高精密数控机床提供应用、验证场景,也能迅速形成高精密加工的产能规模。
设备是企业组织生产的核心,一条生产线需要由多台设备组成。但“东市买马、西市买鞍”苦恼着众多生产企业,也阻碍着装备制造企业迈向价值链高端。
如何破解?从单一卖设备向“制造+服务”转变,将技术、标准及售后服务统一蕴含其中,成为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是一条可行路径。
修水县的欧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锂电池隔膜生产的基本工艺中承担配料、铸片、拉伸、萃取干燥等功能的各种设备整合成成套设备,为客户生产线提供“交钥匙”服务,极大的提升了客户的建设效率。通过近年来不断产品迭代,该公司研制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湿法隔膜生产线,各项性能全面替代进口生产线。
生产进度、巡检质量和能耗情况,通过一张大屏就一目了然;经过层层数据分析,制定出合理、规范、完善的生产经营计划……日前,记者在江西江铃专用车辆厂有限公司看到,一个个跳动的“数据”,从“5G+智慧工厂”汇聚到数据管理中心,成为赋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源动力。
在传统观念中,装备制造业往往与大型设备或者大型机床等关联,生产环境嘈杂、工人满手油污,给人“黑大粗”的印象。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前,我省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促进生产的全部过程自动化和生产管理信息化,实现“黑大粗”向“绿精细”转变。
江西江铃专用车辆厂搭建的“5G+智慧工厂”,由5G专网保障数据传输高效可靠;通过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对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可视管理;涵盖经营、生产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实现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目前,该公司的排产计划准确率达100%,整车交付率达98%。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是突破传统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的路径,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驱动。记者发现,大型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在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建设方面更成熟和领先,但我省大部分企业仍处在打基础、夯基础阶段,信息系统与传统业务环节结合不够紧密,成熟的细分行业解决方案相对缺乏,处于数字化转型准备阶段未实质开展数字化应用的企业占47.8%。
(同济大学)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院长楼狄明表示,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深入挖掘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应用亮点,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发展路径,推动一批数字技术与装备制造产业深度融合。
今年,我省出台了《江西省推动工业设施更新和技术改造实施方案》,同时发布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机会清单”“产品清单”,支持服务商与企业对接,为中小企业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精准帮扶带领企业科学转型。
产品研发周期缩短15%,工作效率提升26%,设备利用率提升23.5%,产品维护次数减少30.7%……在上饶,江西耐普矿机股份有限公司正加速由硬件制造商向“制造+服务”提供商转型升级。
绿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智能果蔬分选机,运用数字技术将各种传感器检验测试的数据来进行集成分析,使产品不仅能实现对果蔬的重量、外观的分选,更能实现对糖度、酸度、褐变等内部品质智能分选,目前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名列前茅。
加“数”行,已成为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据统计,全省已有超1.5万家企业组织入企诊断,1万多家企业启动数字化改造,建成国家“数字领航”企业2家、国家5G工厂36家,数字赋能成效逐步显现。
今年3月,我省印发《关于全力发展特色装备制造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6年,全省装备制造产业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支撑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能力显著地增强,全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8000亿元,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5%左右。
“用需求引产业、用资源谋产业、用应用场景换产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装备工业处负责人认为,装备制造业不仅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还直接反映了其工业基础的强弱和综合国力的高低。他表示,当前,我省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信息化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期,对生产设备的需求量较大,要引导市县两级政府依托现有产业积极引进培育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所需装备的生产企业,实现各地装备制造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我们工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正逐步成为高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带动全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主力军。”抚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汪霞表示,作为省级特色装备制造产业试验区之一,抚州高新区着力打造上游机床及零部件、中游精密制造、下游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条,大力招引一批产业项目,初步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为应用场景,以国内一流高端数字控制机床、数控系统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围绕加快构建全产业链条,今年以来,我省出台一系列供需对接举措,开展全面深入摸底,动态更新设备更新需求清单、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供给清单,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为引领,搭建大中小企业供需对接平台,推动装备制造产业供给侧和需求侧深层次地融合发展。
位于信丰高新区的大族数控科技(信丰)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印制电路板(PCB)加工装备的企业,因其PCB机械钻孔机设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至10月,该公司营收已突破10亿元。
“大族数控入驻信丰,实现了多方共赢。”大族数控生产总监毛学波表示,公司落户的第一选择其实不是信丰,但是在招引过程中,信丰动员大族数控的多家客户一起协同努力,最终促成大族数控落户信丰。
这样的举措,让大族数控意识到,在信丰能有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融合,解决供应链在供给、速度、品质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大族数控入驻信丰后,通过向产业链上下游发布需求和供给清单,快速缩短了产业链企业整体供应周期,并累计带动5家供应商、20余家PCB加工公司落户江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重点企业和链主企业偏少、产业链抗风险能力较弱仍是阻碍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的难题,亟需业务指导、资金支持和政策帮扶。省商务厅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全省装备制造业共有规上企业3300家,占全省工业规上企业总数17.8%。
“要引领行业发展,你就需要成为绝对龙头,这样才可以不愁订单。”毛学波和记者说,要在信丰完成PCB全产业链条配套,急需引进精密加工、钣金等大规模的公司。近期,大族数控已促成了3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来信丰考察。
“培育新质生产力,不仅仅要紧盯新技术,还要抓好新技术、新管理、新人才的有效融合。”电子科技大学何为教授表示,江西PCB产业规模在全国排名前列,有支撑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的潜力。但各地在推进产业向“新”的过程中,要围绕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实际,新增一批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复合人才教育培训平台、区域合作平台和国际交流平台,全链条为装备制造业高水平发展聚势赋能。
目前,何为教授团队正在联合国内高校组建科技联盟,并推动我省赣州、吉安等地组建相关产业联盟,加快产学研用融合步伐。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基石”,具有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等特点。当前,我省工业经济已经迈入“万亿俱乐部”,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营收达4.092万亿元,总量居全国第12位,增幅列全国第7位。如何进一步强壮“基石”?需要从挖掘江西特色优势出发。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必须与当地的产业特色结合,进而形成人优我特的优势。当前,我省正在支持开展省级特色装备制造产业试验区创建工作,引导市县政府依托现有产业积极引进培育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所需装备的生产企业,实现各地装备制造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抓特色”“强优势”成为各地探索新路径的重要方式。比如,信丰县在全力发展PCB产业的同时,引进大族数控这一装备制造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弥补自身产业体系在前端装备制造的不足;抚州高新区则初步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为应用场景,以国内一流高端数字控制机床、数控系统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依据《关于全力发展特色装备制造业的指导意见》,我省将根据现有产业不同特点,分别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争取形成具有现有产业特征的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其中,电子信息、新能源、建材、食品、纺织、医药和家具等产业链着重向上游生产设备延伸,争取就近形成生产设备供给能力;有色金属、装备制造、钢铁等产业链着重向下游产品或其生产设备延伸,发挥良好的原材料供给能力和加工能力的优势,争取形成下游高价值产品生产设备或关键零部件的供给能力。(全媒体记者 李耀文 董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