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里来了机器人“装配工”
转移重物、扫码贴签……四川省绵阳市长虹智能制作工业园内,两台1.7米高的“绵阳造”人形机器人“上岗”,为批量化投产使用做现场实测预备。
这些“装配工”代号为“大圣”,由两家企业联合研发。“论‘体质’,它们与人无异,具有拟人的形状、移动才能和操作才能。”项目相关负责人袁海辉介绍,该机器人运动速度可达每小时6公里,最大负载30公斤,全身上下有38个自由度(即机器人可活动的轴数),灵敏性强,可以轻松履行工业、服务及特种使用使命。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工厂机器人是履行简略固定动作的机械臂、主动扶引车。眼前两个“大圣”却十分灵敏,只见一个双手拎着物料箱前行自若,准确无误地将物料箱放置到转移点;另一个一手利索撕下标签,精准粘贴在零件包装袋上,一手接连两次扣下扫码枪按键,完结信息录入,整一个完好的进程不到30秒。在工业使用场景测验现场,人形机器人的高灵敏性和高精准度展露无遗,它们能做一些高难度、高强度作业。
“机器人和人体活动的原理相似,关节起着及其重要的效果。”袁海辉和记者说,为使人形机器人更好地模仿和完成人类的行走,公司对机器人核心部件一体化关节进行了技能自研,成功开发出了高功率密度旋转关节、高推力线性关节。公司组建了一支专门的开发团队,对机器人每一个动作的落脚点、时刻进行精雕细镂的测验。“咱们的方针不止于让机器人担任体力活。”袁海辉介绍,公司与长虹人工智能实验室正聚集“大圣”的“大、小脑”进行研究,将经过计算机视觉体系、全场景感知及自主导航技能,全方面提高它的东西操作与使命履行才能。
绵阳人形机器人工业范畴近年来迈入开展快车道。日前,在绵阳市游仙区高新区北园(石马镇),机器人工业基地建造项目正式开工建造。“该项目具有年产机器人配备2000余台(套)、智能传感器200万只的产能,年产值到达20亿元以上。”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现在,绵阳市已开始构成包括机器人出产、零部件制作、软件渠道、整机使用、体系集成等关键技能的全工业链生态集群。“绵阳造”人形机器人已确认进入消防应急、特种场景、家庭陪同等多个使用范畴。(本报记者 李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