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总动员:瞧瞧它们的新绝活
大模型增强机器人交互和推理能力,人形双足机器人、智能仿生机器人等新产品涌现,工业机器人向观众展现着惊人臂力和灵敏度……日前,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从栩栩如生的仿真人形机器人、外骨骼穿戴式助行器,到工业机械臂、外科手术机器人……大会博览会期间,全球约160家机器人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近600款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参展,其中60款新品是首次亮相。这么多趣味性与科技感十足的机器人同场“炫技”,勾勒出机器人加速走进日常生活的图景。
30秒内穿戴整齐,轻轻抬腿,就可快速行走,只需弯腰发力,即可轻松抬起近40千克的重物……如今,在电影中走红的外骨骼机器人已经从科幻世界走进现实,在康养、工业、消防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
黑色酷炫的外观和便捷的穿戴方式,“白虹3.0”外骨骼机器人以其优良助力效果而闻名。“最新款产品,针对康养、消防领域特定需求来做了迭代升级。”中国电科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李昀佶向记者介绍,本着“机器换人”“机器替代人”理念,“白虹”将人体运动状态与机器辅助效果紧密结合,使机械能可精准传递到人体髋部、腰部,并起到支撑保护作用,从而辅助人体实现行走、奔跑、上下楼梯和弯腰搬运等肢体运动。
记者在现场看到,当使用的人准备做出抬腿动作时,“白虹”能马上提供动力辅助抬起,当你刚要弯腰起身,它就能敏锐识别动作意图,背部背杆会有向上的拉拽力帮人抬起腰身,极大缓解使用者的腰部、腿部压力,达到保护腰部肌肉和关节健康的作用,大大降低人体体力消耗,缓解肌体疲劳。
“新版本机体更轻便,体验更舒适。通过高性能控制算法,‘白虹3.0’可实时检测人体运动状态,分析得到人体运动意图,自动跟随使用者的腰部、腿部运动,为人体提供有效助力,其‘腰部搬运助力+腿部行走助力’相结合的功能为业内首创。”李昀佶说。
当前,融合感知、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结构仿生等新技术加速渗透,机器人呈现出虚实融合、智能驱动、泛在交互等发展特征。
以今年大会上Festo展出的仿生飞行家族新成员“仿生雨燕”为例,其体内有着十分紧凑的构造,容纳了扑翼机构、扑翼控制元件、通信技术、升降舵和尾翼。在一个非常小的空间内,安装了一个无刷式电机、两个伺服电机、电池、齿轮箱和几块电路板。同时,通过超宽带技术(UWB)室内无线电导向系统,主控电脑、无线电模块和飞行器之间实现交互,仿生雨燕可在定义的空域内实现协调、自主的群体飞行。
在展会现场,一条黑色轨道上,橙色的6轴机械臂正在地轨上运动作业。这是库卡工业机器人直线轴的新产品KR FORTEC-2 ultra和RL4000地轨,库卡工业自动化工程负责人、智能焊接产品经理党园清介绍,它能应用在焊接、涂胶、机械加工、搬运、码垛等方面,展会上的这款可以搬运480千克重的物品,还能够准确的通过客户需求实现最大负载800千克。
党园清说,工业机器人对精度要求非常高,比如库卡此次展出的六轴焊接机器人,精度已接近于头发丝。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一走进博览会场馆,就传来这一声声高昂的吟诵声。循声望去,原来是仿生人形机器人“李白”和“杜甫”在把酒吟诗。一旁,几张机器脸配合TOF深度摄像头,还可以捕捉和再现几乎所有的人类微表情。
“好诗!太白兄!”一旁的杜甫正伏案书写,时而眉头紧锁、时而闭眼摇头,每一个神态动作都顺滑自然。据工作人员介绍,杜甫和李白是今年的新面孔,这两个智能仿生机器人能彼此互动,更具趣味性。
“我们今年带来了自主研发的超级电机,也就是机器人的可动关节,又叫柔性执行器。它能更柔和地展示出机器人的动作,让机器人的动作更像人。我们还在去年的基础上将机器人的皮肤进一步升级,让它在触觉和视觉上更像人,真假难辨。”EX机器人集团研发工程师西尔和记者说,仿生人形机器人最符合人们对机器人的印象,它不仅拥有人类的外形,还可以模仿人类的语言、动作和习惯。
为什么要将机器人做得如此逼真?“我们工作生活中使用的大多数工具都是根据人来设计的,如果一个机器人有着跟人一样的身体结构和行为方式,它们就可以更自然地使用工具完成各类工作。”在西尔看来,人形机器人在外表、动作、认知等方面更接近于人类,这方便其打破机器人应用场景的壁垒,走向通用智能。
事实上,人形机器人是集机械、材料、电子、控制、智能、仿生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产业带动性强,但技术难度也高,尤其需要软硬件上的结合。
在现场,优必选科技的Walker X、熊猫机器人优悠等大型人形机器人再次集体亮相,为现场观众还原展示了大运会闭幕式现场的骑平衡车。
“我们的‘人形机器人智能多模态交互系统’,是集人机交互、指令理解、自主规划、任务执行等技术于一体的智能系统。”据工作人员介绍,该系统接入AI大模型后,利用优必选大型人形机器人自带的视觉、语音、3D深度、压力等异构多源传感器获得的多模态数据来进行融合感知,不但可以显著提升人形机器人在实际应用场景下的自主决策能力,还能依靠自身的视觉感知系统构建其所处环境的3D语义环境地图,并且通过多轮交互的方式准确提炼对话中的人类语义信息,自主生成可执行的拟人化任务指令流,让人形机器人合理并准确地执行任务。
“AI大模型、具身智能等技术与机器人的有机结合,让我们正真看到了很多双足行走的机器人,看到了与人皮肤很像的机器人。未来拟人类的机器人可能将是产业风口和发展趋势。”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梁靓感觉“一开始爬坡很慢,突然间开始加速”。
行走速度最快能够达到每小时6千米的“悟空”,通过融合腿足运动技术与环境感知技术,实现了机器人的三维环境地图构建和自主动态导航;全身超过60个智能柔性关节的“七仙女”,是一款真正能实现陪护功能的双足保姆机器人;“多拉”的背后,是视触觉双模态模型与模仿学习机能,这使得它能够更快速地适应不一样的环境和任务……
走进“机器人+制造业”展区,新松白车身点焊机器人工作站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只见4台两米多高的大型工业机械臂,同步摇头、转身,正在白色的汽车骨架上“戳戳点点”,高精度、高节拍地自主完成汽车点焊动作。
“汽车点焊是工业机器人的高端应用领域,其难点在于机器人控制管理系统定位精度和点焊效率。”据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行业经理马骋介绍,工作站使用的新一代工业机器人采用公司自研的控制和软件系统,焊接效率高达2.2秒/点,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并可满足钢点焊、铝点焊等多种焊接工艺。
“目前,已有近百台点焊机器人进入国内多家汽车主机厂,被大范围的应用于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汽车厂商中也有使用。”马骋说。
随着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不断拓宽,生产环境对机器人的体积、重量、灵活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机器人正向着小型化、轻型化、柔性化的方向发展,“人机协作”成为工业机器人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
机械臂夹取苹果轻轻拧动,模仿果农采摘的手法,苹果便被轻松摘下,放入传送带……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展示的AutoPicker多臂苹果采摘机器人,专为矮化密植果园设计,每小时可采摘400~550个果子,整合了采果、纳果、储果三大功能,实现全程自动化采收。
6个工业机器人、9个工艺流程,安川首钢的新能源电池盒机器人智能生产线正快速工作,所有工业流程配备数字孪生系统,可实现虚实联动,让管理者随时掌握生产线状态。
如今,制造业、农业、商业等应用领域遍布机器人身影。创新技术迭代加速,应用领域不断细分,是本届机器人大会带给记者的直观感受。
记者从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了解到,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已占全球的一半以上,连续10年居世界首位。此外,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趋势日益明显,据专业测评显示,国内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工业应用领域,已在部分行业实现国际赶超。但也要看到,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技术积累不足、高端供给缺乏等问题,要进一步推动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
今年年初,工信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
“各类创新主体的产出质量稳步提升,创新链条逐渐完备,有力促进了机器人产业向高端化升级。”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大会上表示,中国不仅连续多年稳居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还在技术创新、高端制造、集成应用中发挥逐渐重要的作用,机器人产业正逐步逼近变革跃升的临界点,蕴含着澎湃的发展动能。
“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最丰富的应用场景,有条件、有能力把握住变革机遇,为全球发展贡献更多方案和智慧。”辛国斌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大力推动机器人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一是坚持应用牵引,深入推动“机器人+应用行动”,加快成熟场景推广,鼓励新兴领域先行探索。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建立用户单位和机器人企业协同创新机制,带动一批高端整机关键零部件和工业软件创新突破。三是坚持融通发展,坚定企业未来的发展信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强央地协同,共同培育世界级机器人产业集群和应用示范基地。
展望未来,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英说,高端化、智能化和生态构建是中国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词。新技术加快融合创新突破,机器人应用场景持续扩展,大模型将成为机器人的智能大脑,机器人将助推行业数字化转型,机器人生态加速共融共生。
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力勾绘农作物地块,快速完成耕地识别,工作效率相比人工作业提升数十倍。在他看来,我国在星上智能处理和地面遥感AI大模型技术上同步发力,推进人工智能遥感技术发展,太空中的卫星将慢慢的变“聪明”。
3月27日发表于《自然》的一项分析预测,融化的冰盖正在减缓地球的自转速度,以至于下一个闰秒将被推迟3年。论文作者之一、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地球物理学家Duncan Agnew说:“融冰足以使海平面上升,以至于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地球自转速度受到了影响。
在北京亦庄,每76秒就能有一台小米SU7下线日,小米汽车的价格“谜底”揭开,小米SU7提供九种颜色可供选择,售价21.59万起
胡新立表示,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探讨生理性乳酸水平变化对机体代谢的意义,以及恶病质中骨骼肌萎缩与乳酸的直接关系。
近日,日本小林制药保健品事件持续发酵。小林制药此前表示,该公司的红曲原料中可能含有导致消费者出现肾功能不良状态的非预期成分。小林制药出产的红曲原料除用于自家生产保健品外,还出售给其他公司,用于酿酒及食品制造等。
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验证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圆满完成试验任务。2023年12月,蓝箭航天朱雀二号遥三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圆满完成发射任务,将三颗商业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记者28日从南京大学获悉,由该校物理学院杜灵杰教授领衔的国际团队利用极端条件下的偏振光散射技术,在砷化镓量子阱中对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集体激发进行了测量,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引力子激发,即引力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新奇准粒子。
世界卫生组织27日发布新闻公报说,已启用“冠状病毒网络”(CoViNet),以促进和协调全球的专业相关知识和能力,及早准确地检测、监测和评估新冠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和其他可能新出现的冠状病毒。
万兆元年,谁来领航?是更智慧AI,是更领先的Advance,是刷新极限的速度,还是升级多维的体验?中国移动5G-A商用发布会,重新定义数智新时代,邀您共同见证!3月28日15:00-16:00
作为中国大科学装置之一,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是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市共建的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的核心装置。
2022年8月1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发布了重要的公告,将国际永久编号为19235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大中星”。围绕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才造士这一核心要义,王大中归纳并紧抓建设一流大学的三大要素:大师、大楼和大学精神。
坎潘特强调,最新观测表明,精确的星震学技术可用于探测表面温度低至4200℃(比太阳表面低约1000℃)的矮星,为天体物理观测开辟了一个新领域。这一最新根据结果得出,星震学技术有望详细表征这些恒星及其宜居行星的细节,而精确确定附近冷矮星的年龄对于阐释系外行星上发现的生物特征可能至关重要。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3月27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是极地考察40周年,自然资源部将开展一系列活动纪念这一重要时间节点。7月北极黄河站建站20周年时,在黄河站举办招待会、研讨会等相关活动,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期间将在长城站、中山站举行招待会、研讨会等相关活动,“雪龙”号、“雪龙2”号船停靠外港时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27日批准18处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这中间还包括中国的6个地质公园,分别是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临夏世界地质公园、龙岩世界地质公园、武功山世界地质公园、兴义世界地质公园。
据介绍,除了服务于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后续鹊桥二号中继星还可为国内外月球探测提供中继通信支持。
涂白防虫、修剪树枝、引水灌溉……每当春天到来,在祖国西北边陲新疆托里县老风口,生态造林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今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活动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在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宝山乡巨宏村,村民苑忠国正在准备春耕,多年来通过参与县里的培训,春耕物资的采购对他来说已是轻车熟路。
在开展调查监测,评估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状况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建立化学物质环境信息调查制度、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制度、建立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动态发布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等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