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配置方案

浙江省劳模何升顺:智能车间里的技改急先锋

2024-05-15 10:42:49 机器人配置方案

       

  机器运作声充斥着整个生产车间,一台台数控机床分区域整齐排列。伴随着显示屏上一条条跳动的程序指令,工业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紧密配合,完成取料、上下料、码垛等工序。身穿藏蓝色工装的何升顺正穿梭其间,查看设备运转情况。

  作为兴机电器自动化技改部主任,何升顺肩负着智能车间的改造重任。眼下,他和团队正在筹建企业第三期机器人工作站智能线。

  从一名技校毕业的普通车工,成长为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杰出工匠,这位“80后”青年是怎么做到的?身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他如何拥抱新技术,为传统制造添“智”?

  2004年,19岁的何升顺从温州市机械技工学校(现为温州技师学院)数控机加工专业毕业,并经学校推荐参加浙江省“斐克杯”数控车床技能大赛,取得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组优异成绩。同年9月,他入职后成为一名普通车工。

  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在校时,何升顺就深深地为机械着迷。踏上工作岗位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每天一进入车间,他就跟着师傅学,工作起来不怕脏不怕累,认真踏实,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那时候都是传统车床,依赖手工操作,所以加工不稳定,不良品率高。所以,当时最苦恼的是怎样去优化工艺,提升加工效率。”在工作之余,何升顺一趟趟往新华书店跑,开始了不间断的摸索。令他记忆深刻的是,有款产品一天的出品率极低,最多只能加工20只,且刀具易磨损。“碰到问题我喜欢去琢磨,后来就动手设计了一款夹具装在机器上,起到定位和夹紧作用。”何升顺介绍,有了夹具的加持,生产的基本工艺直接改善了,那款产品的品质得到非常明显提升,一天的产量达120只,翻了6番。

  这次经历,何升顺深刻体会到,与机械制造打交道,就要不断的提高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凭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何升顺在车间一线积累了丰富的机械加工制造经验,对工装夹具和生产的基本工艺有独到的见解。他也一路成长为车间班组长、车间主任。

  事业轨迹一路向上,却更让何升顺认识到用知识武装头脑的重要性。“机器换人时代来临,我想着自己得转型,往智能化设计方向发展。”2013年起,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产品设计等,并把所学所悟应用到实际在做的工作中。

  “有天晚上在家自学PLC时,看到一个继电器工作原理,半夜突然有了灵感,怕第二天会忘记,就赶紧起来设计自动控制电路。”何升顺笑着说道。这个灵感,就是自动倒角机。有了它,能省却人工操作步骤,节约的时间很可观,将原来要消耗30秒的操作缩短为2秒。

  这一次成功尝试,给了何升顺很大的动力,他腾出更多精力自学自动化、机器人等原理,大多时候,家里书房的灯在深夜依然亮着。也正是他对学习新技术的渴望和追求,为后来企业技改大跨越提供了可能。

  2018年,厂里决定尝试改造第一条机器人工作站智能线,由何升顺主导牵头这一个项目。他和团队要研究怎么样把4立的数控机床和一台机器人联动起来。

  “接到任务后压力很大,迈出机器换人这一步,就不再受制于人了。”何升顺回想,真正实施起来后,难题一个接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机器人的应用。要做好机器人编程和手爪设计,还要实现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信息交互。”何升顺和团队摸着石头过河,遇到调机、编程等瓶颈时,就“钻”在车间,一心投入到攻关中。设计、调试、纠错3个月后,团队最终顺利完成改造项目。首条智能化生产线人,每年为企业节省数十万元的制造成本。

  “机械设备有了人工智能,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才有了自己的灵魂。”何升顺所要做的,就是给设备注入想法。多年来,他自主研发设计自动化设备11台、工装夹具27套和工艺改善32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项。

  何升顺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改急先锋的过程,也是企业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路上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企业也希望何升顺能够发挥“灯塔效应”,激励更多工人向上攀登。2018年12月,由他本人领衔的温州市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吸纳公司编程、产品设计、工艺等方面的技术骨干,每年为公司培养人才,并配合新产品研发。截至目前,工作室已累计培养25名技术工。

  何升顺积极带徒传艺,毫不吝啬地传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并鼓励他们多看多学,开阔眼界。“工艺设计不能靠直观画图,最重要的是要融入自己的创新元素和想法。”在带着徒弟做机械制图时,何升顺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多年来,他带出了20多个不同技术岗位的徒弟。

  随着智能产线的不断落地,何升顺又暗暗给自己定下新的目标,构想着怎么来实现装配设备自动化。毕竟,车间的改变一天天发生,技术创新永无止境。

首页
机器人
案例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