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人形机器人的几大技术难点是什么

2023-10-26 06:47:38 机器人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sla、1x、小米又把人形机器人概念推上了风口浪尖。很多人问我,“在真实的生活中看到人形机器人,还要多少年?” 这样的一个问题很难给个确切的答案,以乐观派 Elon 的说法,2年内即可量产落地,而反观人形这么些年的研究历程,受限于场景、对复合技术的极高要求,也许至少3-5年才能探索到顺畅的商业模式。

  我们到底需不需要人形?能怎么用?是否有开发的必要?这样一些问题争议性比较大,今天发表下自己的观点。

  先说结论,人形机器人的研究的意义在于:1. 开发最适应人类社会的机器人形态,实现终极机器替人,但场景需要新的突破;2. 人形对软硬件复合技术的要求极高,奔着人形做研发的机器人公司能掌握最全面的技术栈。

  人形机器人的目标是成为机器人界的iPhone,也就是终极、通用形态,我们拆解一下,所需的能力包括运动(下肢-底盘/四足/双足)、操作(上肢-单臂/双臂)、交互(脸)。通过排列组合,满足这些条件的机器人形态可以是:

  - 可范化性最高,人形,双足+双臂,也就是Tesla和波士顿动力的方向。

  如果需要开发一台机器人,作为日常助手,最简单的方案可能是Everyday Robot的方案,能够实现生产生活中的大部分工种。但遇到需要上下楼梯、或双臂协同的工种,这个形态就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人类社会的所有环节都是为人类行动设计的,因此,人形机器人可能是最适合人类社会的形态,技术成熟后,可以无缝嵌入所有环境。

  另外,来看一组数据:2021年,中国劳动力缺口1,180万人、美国劳动力缺口710万人,全球人口将在本世纪中叶达到峰值。从补充劳动缺口的角度,需要一类机器人来替代工人,我们画过一张表来衡量替人顺序,概括来说:在中国劳动力成本尚低的背景下,通用机器人会先替代有一定学习门槛、工资门槛的技工,接着逐步渗透到其他象限。

  那么人形机器人近期到底能用在哪儿呢?以优必选为例,第一批人形机器人已经广泛用在教育、迎宾上,公司2023年报了港交所,这里较难诞生增量de 市场机会。

  而第二代的机器人有可能逐步渗透各大生产生活环节。举个例子来说,Tesla 的人形机器人将用于汽车产线。需要强调的是,在汽车制造流程中,传统存量机器人环节包括冲压 (机床)、焊接、码垛、喷涂等,以上环节的工业机器人已饱和。但仍有大量环节用到人工,比如各流程之间的搬运、安装车门车座等,这些都是传统工业机器人没办法完成,也是人形机器人能进一步渗透的环节。

  2017-2018年时,国际公认一台人形机器人的成本30万人民币之内,目前降低到最低成本10-15万。

  成本难下降的问题就在于all-purpose,导致不能聚焦在某一个场景。据说 Tesla Optimus 目前物料成本 20万美金,目标是2025-2027年,量产后售价2万美金(预计成本7-10万人民币)。

  【II. 人形对软硬件复合技术的要求极高,奔着人形做研发的机器人公司能掌握最全面的技术栈】

  人形机器人之所以离落地较远,其中一个限制因素是其对于技术的要求极高,尤其是运动控制软件、本体硬件之间的复合能力,这也导致我们正真看到的大部分 demo 机都站不住、走不稳、动作僵硬,很难完成劳动任务。注:波士顿动力作为特殊讨论,此公司的产品虽然能跑酷,但属于不计成本地提升运动能力,实际工作中功耗极高、噪音极大,无法量产落地。

  从续航能力看,目前人形机器人大多只能续航 1-2 小时,未来预测能提高到 20 小时,而对比人类工人可以持续工作 7-8 小时,机器人尚未达到可用的程度。

  究其原因,人形机器人每个关节都需要大电机,导致整体功率大、续航短。这里面需要新的结构设计、算法设计。

  尤其是国内做步态控制 (locomotion) 人才很少,下面总结了集中运动控制的技术路径,仍在探索中,格局未定。

  对比新能源车和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构成:电池成本占比由38%降低到2%,电机电控成本由12%提升到39%。当前痛点在于成本高、定制化需求高。整机成本中,电机占比40-50%、减速器占20%。

  人形机器人的电池成本占比由38%降低到2%,电机电控成本由12%提升到39%

  其中,控制器、执行器都可以国产,特殊部位的零配件需要进口,需要平衡质量、价格、供货周期(国内定制需要 2-3 个月,进口需要 8-10 个月)。之前已经在做电机、减速器的厂家,由于只做过制造业机械,未来可能会催生新的上游。

  国内容易被制约的零部件,包括机械部件新材料、电路板相关的传感器和控制器、通讯模块芯片、电路管理芯片。

  顺着人形的技术路径去做的公司,可以说是给自己出了机器人界最难的一道题,各家进展各有不同,以下是重点公司盘点:

  - 国内公司:优必选、小米CyberOne、腾讯Robotics X、钢铁侠、学校实验室(北理工黄强、清华赵明国、浙大熊蓉、中科大刑天)等

  - 21年8月发布概念,6个月开发出来,重量73kg,电池2.3kwh,续航8h,身体28个自由度。

  - 目标是大规模量产,大量重复可替代的零部件,减少相关成本,用软件反哺硬件(比如从8个摄像头降低到3个)。

  - 自研6种电驱执行器,可拉动500kg的钢琴,响应速度高达10khz,但需要搭配谐波减速器(关节,用转速去换扭矩)。

  - 扭矩密度高,则爆发力强、消耗铜损低、所以optimus输出大时,续航长、发热低。

  Tesla最新发布的视频中,机器人已能实现:1. 端到端动作生成、遥操作和示教功能;2. 下肢力矩控制频率高(估计达到1000hz),使得脚步足够轻,不踩破鸡蛋

  - 1992年开始迭代,重量150kg,电池3.7kwh,续航1h。目标是展示超越人类的运动能力。

  - 驱动:液压,液体压缩泵产生高压液体,高压液体对输出泵做功。优势是力气大、执行器只需一个,劣势是维护麻烦、响应速度慢。金属3d打印制造。

  - 发展历程:1992年,从MIT实验室独立出来;2013年,谷歌以30亿美元收购;2017年,软银从谷歌手中买下,价格未公布;2020年下半年,Spot机器狗发售,售价7.45万美元;2020年12月,现代汽车9.21亿美元收购,公司年支出$1.5亿。

  - 历程:2015年成立的挪威公司,最早开发老年服务机器人,最近官宣做安防市场。

  - 产品:售价15万美金,身高175cm,体重76kg,单臂负重8kg,时速22km/h。

  最新融资:启动了名为NEO的人形机器人原型研发后,拿到OpenAI、老虎基金的投资。

  - OpenAI COO BradLightcap评价:投资1x瞄准的是机器人硬件技术成熟,在AI加持下开拓更广泛的劳动力市场。

  - 历程:2022年成立,2023年3月发布01号机器人的宣传视频,计划6个月之内推出测试产品。

  - 创始人:BrettAdcock,连续创业者,个人投入$1000万。从波士顿动力、特斯拉、Google X、机器人实验室IHMC,挖来40位技术专家。

  - 2015年成立,CEO为CMU博士,第一个推出商用人形机器人,准备在仓库里发力。

  - 2018年成立,上半身人形,下半身轮子,开始在商店来测试。A轮融资 $6,000万。

  - 2023年发布通用机器人demo,可以整理床铺(难度大,涉及柔性面料的识别和操作)、操作洗衣机,创始人曾任职于OpenAI、Scale AI。

  总结一下,人形机器人目前受限于场景、技术、成本,尚未实现大面积落地,但我们始终相信,人形是能渗透人类社会的终极形态机器人,实现机器替人、补人。产业落地过程中,也会催生一众上下游公司。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举报投诉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了资本和产业链的紧密关注,国内也有不少企业顺势推出了各自的

  有望成为AI下一个重要落地应用场景;EtherCAT-Analyzer具备分析

  已经具备了更高的环境感知能力、决策能力、学习能力及运动控制能力,正在呈现高动态发展趋势。

  设计制造目的是为了与人工工具和环境进行交互,从而辅助甚至替代人类的生产生活。传统

  进展和产业化速度明显超预期,已进入快速迭代升级的加速发展期。近期有多家国产

  在现场表演起了各种技能。小米、追觅科技、优必选、达闼科技、宇树科技、大连蒂艾斯科技、星动纪元、理工华汇等很多公司都把自己的

  、大模型等产业热点,与行业嘉宾开展高峰对线余位国际组织代表、院士、国内外知名专家

  *本文共约 2730 字,阅读完成需 4 分钟。   自2021年特斯拉声势浩大地宣布造

  、大模型等产业热点,与行业嘉宾开展高峰对线余位国际组织代表、院士、国内外知名

  产业发展。2023 年 ChatGPT 等大 语言模型超预期发展,增强

  7月6日,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举行,奥比中光董事长兼CEO黄源浩受邀出席大会

  ;还有与特斯拉汽车一样的视觉感知,使用摄像头输入数据,以神经网络进行计算。并搭载了特斯拉的AI

  商业化的大趋势下,国产超高的性价比的零部件优势凸显,有望在全球获取更大的份额。对于整个

  ,其中包括机械结构和执行器、控制管理系统、传感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能源管理、

  的高效运动、智能化交互、精准感知和高效决策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市场规模,我们大家都认为可以参考特斯拉电动车的 放量节奏。回溯历史,Model-S 在 2012 年推出,2013 年特斯拉电动车销量达到 2.2 万辆, 2014 年达到 3.2 万辆,2015 年实现 5.1 万辆。

  赋能,科技公司纷纷争夺赛道,稀土永磁行业有望迎来不亚于新能源汽车的增长,高性能钕铁硼未来或可在

  。它们看似成人的外表之下,却连孩童的基础水平都无法达到,少了一些感受世界、与世界互动的基本能力。在日益迅猛的科学

  还给雷军送花花。或者这就是雷军说的“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全尺寸

  索菲亚亮相在多伦多举行的“Discovery”创新成就展,在大展上,可见到

首页
机器人
案例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