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引领 开“企”未来①】卡诺普机器人:自主研发掌握机器人整机核心专利技术超300项
企业,是产业创新的主力军,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主体,它们处于市场最前沿,是新技术需求的最先捕获者和新技术成果的最终应用者。
技术攻“尖”、产业向“新”!即日起,“四川制造”持续推出“数智引领 开‘企’未来”系列报道,展现企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凝聚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的磅礴力量!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数据显示,位于成华经济开发区——成都机器人产业园的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诺普”)取得一项名为“支持向量数据描述模型的训练方法及运作时的状态检测的新方法”的专利。
“我们已掌握机器人整机研发到成果落地超300项专利技术。”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邓世海介绍,公司采用智能机器人装配模式,实现批量化“机器人造机器人”,在工业机器人焊接细致划分领域走在前列。
走进位于成都机器人产业园的卡诺普生产车间,各类工业机器人正在挥舞手臂,不停转动,进行着出厂前每一道工序的检测。这里生产的各类机器人超50余种。展厅里一台台蓝色机器排列整齐,正流畅地进行指定位置快速抓取、精准操作演示……仿佛一位位专业且细心的工人,但和人类不同的是,“这位工人”可以24小时连续不间断地工作。
卡诺普不仅仅在焊接领域名列前茅,在普通工业、汽车行业、新能源行业、电子行业、消费品行业等领域均有出色表现。其中,汽车智造机器人采用自研的控制管理系统和工艺软件系统,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可满足汽车制造产线上的钢点焊、铝点焊等多种焊接工况。
就在今年6月,卡诺普第一家海外子公司CRP ROBOT MALAYSIA SDN. BHD.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蒲种市盛大开业。
卡诺普通过此举深化东南亚市场,打造更好的本土化服务,通过“成都造·中国造”为全球智能制造业贡献绵薄之力。
这家成都本土培育的“小巨人”企业,慢慢地加强自主研发能力,与比亚迪、富士康等国内有名的公司合作,产品远销全球东南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出口订单呈急剧上扬的态势。
2013年,我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当年销量达3.66万台,占全球的20.52%。目前,此格局已经持续了11年。IFR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量再创新高,达到11.83万台。工业机器人行业正在进入新的阶段。
今年3月,工业与信息化部就《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征求意见稿)和《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管理实施办法(2024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工业机器人能得到这样的发展,背后是国内工业化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的结果。”卡诺普常务副总邓世海坦言,其实国外的工业机器人很早就成熟了,国内的工业机器人能发展到现在的规模,说明国内的工业化水平已经比较高了。
邓世海以汽车轮毂打磨为例说,在人工时代,是靠人来观察是不是打磨到位的。初代的工业机器人则只能凭借机械臂的力度控制来调节打磨程度,在精度方面总是很难达到一定的要求。当时,有一家制造汽车轮毂的厂家对工艺精度要求非常高,卡诺普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后,紧急制定改进措施,反复测试验证,最终为客户量身定做打造了一款汽车轮毂打磨机器人解决方案——在机器上方设置一个用于监测的摄像头,通过图像分析来判断打磨程度,进而随时调节机械臂的操作,最终为客户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在过去,那些国外的大型工业机器人企业,并不会在这样很细分的方面做定制化方案的,但国内厂家就能更加灵活地做定制机型,设备的后期维护也要更加方便。
“制造业生产企业非常看重设备的可靠性。”邓世海介绍说,多数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已经合作了很多年的国外设备,所以国产设备要迈出赢得他们信任的第一步就很难。而一旦国产设备上了生产线,国产化的灵活性就反映出来了,“如果有设备需要调试、升级,我们大家可以很快给出方案,并着手调整,各个流程要方便得多。”
但这也对国内的厂商自研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些设备的调试是需要修改底层代码的,只有自主研发,才能做到完全掌控。”邓世海说,因此,卡诺普近年来的研发费用占比持续走高,一度超过营收的20%,未来也会持续加大研发,走自主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