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近130年历史的日本工程机械制造商--株式会社加藤制作所日前宣布,将解散并清算其位于江苏省昆山市的液压挖掘机制造和销售子公司--加藤(中国)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加藤中国”)。此外,加藤中骏(厦门)建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加藤中骏”)在8月逐步开始清算程序。一系列频繁动作,意味着加藤将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其实,加藤已不是第一家从中国市场退出的外资品牌。三年前,约翰迪尔便宣布自2021年11月1日起,将逐步停止在中国的工程机械整机销售。凯斯纽荷兰工业集团则宣布,自2022年12月31日起,停止在中国市场的工程机械设备销售业务。
几则消息的背后,既有国产工程机械品牌的强势崛起,也少不了外资品牌的苦涩无奈。昔日的“一代机王”,退出中国市场,是业务发展趋势的战略调整,还是价格战导致的利润不足?是被国内企业挤占了市场占有率,还是向印度等东南亚低成本劳动力国家的制造工厂转移?他们的退出,又给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带来哪些反思与机遇?
严峻的销售环境持续影响,经营状况难以改善,加藤宣布退出中国及时止损。究其背后,或许还有着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原因。
KATO--加藤,曾被认为是“高品质”的代名词,对于中国工程机械资深从业者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二手挖掘机从日本涌入中国,用了十几年的机器依然是皮实、耐用、毛病少。
公开资料显示,加藤制作所创立于1895年,为日本知名工程机械公司,其产品领域覆盖各类型起重机、挖掘机等。2023年全球工程机械50强排行榜显示,加藤排名48位,营业收入4.83亿美元。
2004年,加藤制作所在昆山投资设厂,成立加藤中国,主要生产液压挖掘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工程机械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2010年左右的一段时期,加藤中国业务带动了整个公司发展。截至2023年底,该公司员工人数75名,工厂建筑占地面积27977平方米。
尽管加藤曾顶着全球工程机械50强的光环,但近几年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愈发微弱。过去两三年中,公司的经营长期处在困境中。2022财年,加藤营收下跌并亏损。其报表显示,2022年后9个月,加藤中国区营收18.84亿日元,亏损5.89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3000万元;2023年同期,其营收仅14.89亿日元,亏损8.88亿日元,亏损扩大。
从这个角度来看,为减少库存,加藤中国今年3月份决定停产,仅致力于营业活动,但随着严峻的销售环境持续影响,经营状况难以改善,宣布退出中国及时止损,并不意外,也符合加藤谨慎保守的经营风格。
正如加藤官方表态所言:由于近两年来中国市场需求持续下滑,以及激烈的价格竞争,导致公司业务处于非常严峻的状态。考虑到销售低迷导致工厂库存增大,以及中国国内需求没办法恢复等因素,出于生产调整目的,决定暂停该工厂的生产。
究其背后,或许还有着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原因。“熟悉加藤的人都知道,加藤挖掘机国内市场的产品定位与经营销售的策略一直是走高端路线,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技术赢得客户,来消化有限的产能,主要是靠低销量、高利润生存。”一位在工程机械行业从业多年的人士和记者说,“加藤同吨位的产品价格,有时还要高于同类国产品牌、甚至超过卡特彼勒和小松等一线国际大品牌。因此,加藤挖掘机在中国市场一直维持较低的市场占有率,但口碑还不错。”
事实上,这种经营定位在2019年前可能还算比较成功的话,但随着国产挖掘机品牌影响力和产品质量的持续提升,尤其是最近10年以徐工、柳工、山东临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快速崛起,极大挤压了日系、韩系、欧美系挖掘机的生存空间。
遥想2000年,彼时的中国挖掘机市场,外资品牌占中国挖掘机95%以上的市场占有率,本土品牌销量仅502台,占市场总量的5%。在经济发达、竞争非常激烈的广东等地区,国产挖掘机的销售几乎为零。在2010年,国产品牌的市占率也仅有约30%。但到2020年底,国产品牌在中国挖掘机市场的占有率已超越70%。
10年的时间,国产与外资市占率对调。从设计到工艺,从发动机到泵阀,从市场开拓到品牌营销,国产品牌不断开疆拓土、攻城拔寨。这种强势的崛起,不仅在量上,更是质的崛起,体现在全机种品类上。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半年,随着基本的建设投资逐渐回暖,与基础设施建设紧密关联的挖掘机、装载机等呈现触底回升态势。”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吕莹进一步表示,工业车辆、平地机、装载机实现正增长,其余9类产品继续呈现负增长,挖掘机累计降幅大幅收窄,塔式起重机由于受国内房地产投资持续大幅度地下跌的影响,降幅达57.2%。
而从挖掘机主要制造企业销售来看,今年4-6月,销售各类挖掘机分别为18822台、17824台、16603台,同比增长0.27%、6.04%、5.31%,已实现连续3个月增长率为正。
正是在国产品牌步步紧逼的市场环境下,外资品牌的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与此同时,风云变幻的工程机械市场、不断打破底线的价格竞争,从小挖到中大挖,销售渠道从微利润到无利润、再到负利润,自主品牌市占率大反攻的高歌猛进尚且余音绕梁,行业低迷竞争内卷却又迅猛袭来,不仅打破了类似加藤这样保守型企业管理的人的认知,也令不少从业者感到前路迷茫、寒冬将至。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不断深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基建逐渐完善,可以说“几乎能摸到工程机械国内市场增量天花板”。是在残酷竞争中坚持活下来最后成为“剩者为王”,还是另谋出路转换赛道,无论是制造商、代理商,还是工程机械租赁商与最终用户,此时也许已经到了必须交出答卷的时刻。
与加藤告别中国市场相对应的是,国内工程机械企业龙头已将目光转移到空间更大的国际市场。
工程机械行业是强周期性行业,周期主要受下游房地产、基建、出口等需求变化以及自身设备更新周期、环保排放政策等因素影响。工程机械行业平均周期大致为8-10年。最近一轮上行周期从2016年开始,到2021年上半年结束,之后是持续3年的下行周期。
“协会统计的挖掘机内销数据最近几个月都保持正增长,主要是结构性变化,来自小挖的增长,因为清库存、降价促销等因素让小挖销量会更好。而地产、基建等领域开工率不高的话,中大挖的需求是很难提高上来的。目前行业仍处于低谷徘徊阶段。”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证券部人士如是表示。
中原证券研报认为,从周期角度看,2016年开始步入市场的工程机械产品从2024年开始慢慢地进入设备更新周期,工程机械行业有望底部回升。另一方面,近年来工程机械基本的产品出口竞争力持续提高,出口占比不断的提高,未来有望继续向海外拓展市场。
进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几大外资品牌,在全球有丰富的市场经营经验。遗憾的是,这类经验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市场。在国内经济周期变化的环境下,“性价比”是客户优先的选择。
“由于工程机械独有的生产资料属性,即使是在质量和性能稍有差异,只要不发生停机故障,超高的性价比永远是第一顺位。”上述人士向记者表示。在这场技术与市场的博弈中,外资品牌如果不能快速地对产品作合理调整,高价格劣势放大,质量优势减弱,性价比便会日渐走低。
没有市场,就只能选择退场。与加藤告别中国市场相对应的是,国内工程机械企业龙头已将目光转移到空间更大的国际市场。海关总署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工程机械产品出口达485.52亿美元,同比增长9.59%,贸易顺差同比增加44.68亿美元,且在欧洲、南美洲、非洲等区域都取得了双位数增长。
2023年,三一重工实现盈利收入732.22亿元。其中海外收入432.58亿元,占总收入比重约59%。三一重工表示,受益于海外销售规模增大、产品结构改善,公司海外主营业务毛利率稳步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国际业务毛利率30.78%,上升4.42个百分点,高于国内业务23.04%的毛利率。
7月21日,徐工机械公告披露,目前主要出口区域有东南亚、中亚、非洲、南美、欧洲、北美、西亚北非、中美洲、大洋洲等。公司国际化收入2023年占比40%,2024年一季度占比44%。
中联重科日前披露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度和2023年度连续两年境外收入同比增长均超70%,2024年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超过60%。
自主品牌头部企业借船出海,“一带一路”沿线基建力量迸发,数字化、新能源、供应链强势带动,不愿躺平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看到的是希望与机遇,但要想在国际市场有更大的作为,依旧任重而道远。(记者 霍悦)